曼湯樹喻圖
“曼湯”是藏語的譯音?!奥笔牵螅停幔畹淖g音,意為醫(yī)藥,“湯”是Thangka的譯音,意為掛圖?!奥鼫本褪轻t(yī)學掛圖。藏醫(yī)的“曼湯”掛圖是世界古代醫(yī)藥體系中難得的稀世珍寶。它之所以珍貴,原因之一是其歷史悠久,起碼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其二是它的內容豐富,幾乎包括了古代醫(yī)學的所有內容,這是其他醫(yī)學掛圖所沒有的;其三是它的民族特色,掛圖的全部內容體現了藏民族的特點。無論是人物、建筑、生活習俗、語言文字、繪制技術、表現形式等都反映出了藏民族的文化特色。正因為如此,這套“曼湯”才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珍寶。
目前“曼湯” 只有兩套,共80幅。“曼湯”形成體系是在17世紀末。繪制“曼湯”所用材料一般多是亞麻布,在制作圖畫之前,要把布料放在膠水和白堊土的混合液中反復浸泡。膠水一般是樹脂樹膠。浸泡充分以后,撈出來任其自然干燥,然后再用圓滑的貝殼等器具在布面上不斷地輕輕磨擦,直到布面平整光滑均勻了,就可以作畫了?!奥鼫比慷际遣噬珗D畫。較早期的藏族繪畫所用顏料全部采用天然珍貴顏料。由于早期圖畫用天然顏料,故早期“曼湯”顏色經久不變。
藏族“湯卡”的繪制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注明繪制日期或繪制人的姓名(除個別的“曼湯”外),但藏族“曼湯”卻另有特點,就是在“曼湯”的最上方留有一定位置來繪制醫(yī)學中的重要人物,特別是古代醫(yī)學家。藏族古代醫(yī)學家往往也是宗教人物。
公元8世紀前后,在藏醫(yī)學形成的早期就已經開始繪制解剖圖了。13世紀以后,藏醫(yī)學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出現了不同學術派別。其中主要有南方學派(又稱舒派)和北方學派(又稱強派)兩派。南北兩派雖然在治療方法、用藥習慣和基本理論上有分歧,但在重視“曼湯”的繪制上卻是一致的。自13世紀到16世紀“曼湯”的繪制逐漸趨于成熟。17世紀中葉以后,五世達賴統治時期,由于各派繪制的“曼湯”不統一,攝政王第司·桑吉嘉措決定對此進行整理。他得到五世達賴的批準后,以北方學派淪丁·都孜居美所繪的“曼湯”為基礎,然后根據他自己所著的《四部醫(yī)典藍琉璃》的內容,進行重新繪制。公元1688年他完成了整套“曼湯”的繪制工作,共60幅。這套“曼湯”完成后,桑吉嘉措覺得還不完整,于是,他又根據吐蕃時期的醫(yī)著《月王藥診》書中的內容進行繼續(xù)繪制。大約公元1704年終于完成全套“曼湯”79幅,這可能是現存藏醫(yī)彩圖最早的完整藍本。
“曼湯”一經繪制完成就被當時的統治者視為珍貴寶物。五世達賴圓寂時將50幅“曼湯”作為陪葬品放入其靈塔。此后,六世、七世達賴在位時期又對“曼湯”陸續(xù)進行補繪,這段時間持續(xù)到19世紀末。十三世達賴統治時期(1895—1933),曾對“曼湯”分別進行成套復制。1923年,當時任“曼孜康”(一譯為“醫(yī)算院”,即現藏醫(yī)院前身)的主管欽繞諾布住持補繪了一幅“曼湯”圖,即歷代名醫(yī)圖,共繪出名醫(yī)12位。這是原79幅“曼湯”中所沒有的。在這幅湯卡的背面,還注明繪制的日期,這也是老“曼湯”所不具備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五世達賴時期遺留于世的“曼湯”和六世達賴以后補繪的那些“曼湯”,都散落四方。有的流入民間,有的流失海外,如今已很難完璧。即便如此,現存于西藏的完整“曼湯”,雖有不少是以后的臨摹作品,但反映的仍然是《四部醫(yī)典》及其注解本《四部醫(yī)典藍琉璃》和《月王藥診》等醫(yī)著的內容,因此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F今我們所能見到的全套“曼湯”共80幅,全部由彩色繪成。“曼湯”反映了藏醫(yī)的起源、理論直至實踐的各個方面,即藏醫(yī)的整個輪廓。“曼湯”是藏醫(yī)學、也是中國傳統醫(yī)學寶庫中一顆熠熠發(fā)光的明珠,藏族人民、中國人民為它而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