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文學多以口頭文學為主,多是歌謠和神話、故事。內(nèi)容多含有原始宗教的色彩,體現(xiàn)了早期仫佬人對大自然的崇拜。
歌謠是仫佬族最早的文學作品,反映了原始民間宗教、娛樂和產(chǎn)生生活。仫佬族把這類歌謠分為三類,一是按時間來分為白天的歌和夜晚的歌。白天的歌主要為情歌、勞動歌、休閑歌等,晚上唱的歌多為古條歌和禮俗歌。二是按歌的內(nèi)容分為零散歌(即隨口答,包括情歌)、古條歌、口風歌、勞動歌、禮俗歌、迷語歌、游村歌等。古條歌是講故事的歌,以敘事為主,內(nèi)容多為重大的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故事傳說,如《水淹天門》、《趙王出身》、《立羅城》、《妹二與弟紅》等??陲L歌是歌手雙方競賽歌才的歌。三是按歌的形式分為句式歌和字數(shù)歌。句式歌是按整首歌詞多少句來命名的,有二句歌、三句歌、四句歌,一直到十四句歌。字數(shù)歌是按整首歌有多少字來命名的,最長的是三百六十字歌。
神話主要有人類起源神話《婆王神話》、天地起源神話《天是怎么升高起來的》和洪水遺民神話《伏羲兄妹的傳說》等。傳說、故事主要有《猴子老三的來歷》、《牛、老虎和人》、《老虎、水牛和青蛙》、《發(fā)髻的來歷》等。
隨著仫佬族生產(chǎn)和社會的發(fā)展以及與漢族先民的文化交流的加深,仫佬族的文學中開始廣泛吸納中原文化的成果。漢族四大傳說中的《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很早就傳入仫佬族地區(qū)。仫佬族佚名歌手編成“古條”《孟姜女與范郎》傳唱。
明代產(chǎn)生了仫佬族的書面文學。一些通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的仫佬族人,能夠用漢文吟詩作對、撰寫碑文或族譜、字輩詩。
字輩詩是家族有文化的人士選用一些吉祥的字用來編輯輩分以區(qū)分長、晚輩和聯(lián)絡親情的民間詩歌,一般有五言四句、七言四句或五言、七言多句等形式。它朗朗上口,便于族人記憶和代代傳誦。在仫佬族中,不管是哪一個宗族,哪一個姓氏,均立有字輩詩。各個宗族、姓氏所立字輩詩盡管各不相同,但都是選擇美好、吉祥的字組成。從詩的含義來看,都寄予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宗族、支系根深葉茂,繁榮興旺。
仫佬族地區(qū)的奇山秀水,還讓一些到羅城任職的官員們留下了吟詠羅城縣山川風物的詩作。
到了清至民國時期,文人文學創(chuàng)作達到了一個較為成熟的階段。這一時期的涌現(xiàn)出了不少文人,如龍謝蘭、潘寶箓、羅蔭南等。
《潘曼的故事》在仫佬族地區(qū)有較大影響,他是仫佬族民間文學中的正面喜劇人物,是不斷豐富發(fā)展的藝術形象。
潘曼是晚清時代實際存在的一個阿凡提式的傳奇人物,是仫佬族人聰明智慧的化身。他聰明機智,詼諧幽默,剛正不阿,嫉惡如仇,見義勇為,愛打抱不平,常常弄得財主惡霸和地方官僚狼狽不堪,丑態(tài)百出,使窮苦百姓揚眉吐氣,喜笑顏開。因他曾假扮瞎子斗倒縣官,所以人們又叫他“潘瞎子”。
此外,仫佬人在長期的生產(chǎn)和生活實踐中,從總結(jié)經(jīng)驗的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作了許多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諺語并流傳了下來。
參考資料:潘琦主編,《仫佬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