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隨處可見擺放整齊的土陶。
新疆喀什是一個保存著古代西域記憶的活態(tài)基因庫,至今依然屹立著的高臺民居體現(xiàn)出這種記憶的頑強。深黃色的夯土還原了新疆大地的顏色,也符合新疆綠洲本來的氣質(zhì)。土陶正是這樣一種顏色和氣質(zhì)。當我看見它優(yōu)美的造型時,就仿佛進入了喀什古老的歷史空間里。
喀什的闊孜其亞貝希巷早已成為高臺民居傳統(tǒng)手工藝展示的一張名片,土陶是這里的招牌。這條細細的小巷意為“高崖上的土陶”,位于喀什老城內(nèi)地勢最高、長達數(shù)百米的高崖之上。這里生活著居民603戶,2450多人,全是維吾爾族。
531號的主人祖農(nóng)·阿西木江是這里有名的土陶匠人,他家世代從事土陶制作,至今已經(jīng)是第六代了。在新疆各地的民間傳承人中,具有完整傳承譜系的不少,祖農(nóng)·阿西木江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祖農(nóng)·阿西木江開始制作土陶了。他告訴我,維吾爾族做土陶和內(nèi)地的流程比較相似,需要經(jīng)過備土、和泥、悶泥、揉泥、造型、上釉、燒制、加工等環(huán)節(jié)??κ餐撂罩猿雒?,關鍵在于這里的土質(zhì)好,在高崖土層中有一種叫“色格孜”的泥土,質(zhì)地細膩,粘性強牢,是制作土陶的絕好材料。傳說800年前,有一個燒制土陶的匠人發(fā)現(xiàn)了這種土,于是就在高崖上建造了第一個土陶作坊。此后,很多土陶藝人相繼在高崖上開設土陶作坊,一代一代傳到了今天。
土陶文化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在遙遠的原始社會,人們用靈巧的雙手,讓泥巴有了生命,制作了許多生活用具。在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從河西地區(qū)進入了哈密盆地,最終蔓延至整個西域。從古至今,新疆各民族繼承發(fā)展了土陶技藝,逐漸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土陶器物。如今,土陶技藝已經(jīng)被列入新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在過去的歲月里,土陶制品與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習俗緊密相連。生活中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的泥巴碗叫“塔瓦克”,洗手用的陶壺叫“吾肉克”,盛水的陶缸叫“庫甫”,洗衣用的陶洗衣盆叫“臺西臺克”,挑水用的土陶水桶叫“庫扎”。
祖農(nóng)·阿西木江的土陶制作,從泥土選料到過篩、和泥拌揉、坯體成形、彩繪、琢雕刻花、上釉、入窯燒制、出窯晾干,依然保存著老祖先的傳統(tǒng),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他在泥里加上水,像和面一樣用力揉搓著,那團泥在他手里靈活地翻轉(zhuǎn)。揉得很均勻后,他把泥團放在自制的木制軸盤下,用腳在下方的踩板上不停地踩,雙手隨著轉(zhuǎn)動的陶泥塑出不同的造型。
當坯子成型后,祖農(nóng)·阿西木江把它放在墻邊的小木架上。坯子晾干后,還要上彩釉,然后再放入窯內(nèi)燒制成型。維吾爾族燒制陶器的陶窯多為立式窯,傳統(tǒng)上燒窯使用木柴,窯溫在800℃至1100℃,餐具類和裝飾性要求高的陶器,要經(jīng)過兩次上釉和焙燒形成“釉下彩”,這需要較高的制陶技藝。
祖農(nóng)·阿西木江拿出一個燒好的土陶比劃道:“我們上釉的顏色及加工方法也是祖?zhèn)髋浞健S陨伭隙际堑V物質(zhì),從戈壁灘或山上采集各種顏色的石頭,用石碾研磨成粉,然后一點一點畫上去?!?/p>
從工藝流程看,土陶的燒制跟瓷器燒制的過程非常相似。令人驚訝的是,制作土陶的過程不需要任何圖紙和模板,完全依靠手感和經(jīng)驗制作,這需要在長期的實踐制作中摸索和感悟,從某種意義上講,需要豐富的藝術想象力。
喀什土陶的造型和裝飾風格十分獨特,融匯了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特征。一方面,土陶造型不可避免地帶有中原風格——在宋代高昌回鶻時期,西域地區(qū)多信仰佛教和摩尼教,因此元代以前的古陶多有這方面的裝飾。在接受了伊斯蘭教以后,維吾爾族使用的陶器開始帶有濃郁的阿拉伯文化色彩,這類陶器以做禮拜之前用于洗濯的陶凈壺為典型代表。
現(xiàn)在高臺上的土陶作坊不足30家,從事土陶制作的師徒從最多的五六百人降到現(xiàn)在的五十多人。但是,今后的路還可以堅持多久,誰也不知道。100多年前,在西方工業(yè)化蓬勃興起的時代,馬克思敏銳地感受到工業(yè)文明與傳統(tǒng)價值觀的矛盾,對古老手工勞動的價值有過高度頌揚??蓵r間走過100多年,工業(yè)文明的不斷發(fā)展和洗禮讓許多傳統(tǒng)手工藝被稱做了“遺產(chǎn)”,這估計是馬克思本人難以想象的。
當祖農(nóng)·阿西木江無意中回頭看著那些做好的土陶作品時,夕陽正好落在了他身上。那時我想到,少數(shù)民族的手工技藝已經(jīng)不單單是他們謀生的需要,更是他們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動符號。他們用這些傳統(tǒng)技藝,傳遞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親情、友情、愛情,在高山、平原、草原、綠洲散發(fā)出閃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