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城市無數,從來沒想到在中國西北的一個邊陲小城,大腦會被哈迪克帶入一個中世紀中亞異域的一座迷城?!标P于喀贊其,《哈迪克上的小夢》中有如此的描述。在喀贊其,隨處可見一輛輛裝飾漂亮的馬車在大街上奔跑,這是當地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交通工具,維吾爾族人稱其為“哈迪克”。坐上古老的“哈迪克”,徜徉在古城之中,仿佛時光穿梭,街巷兩旁分布著具有中、西亞特色的各式建筑,雖已有百年歷史,傳統(tǒng)風貌與格局仍保存完好。圖為乘坐“哈迪克”穿梭在老街上。
最早,維吾爾族群眾從南疆遷居到這里,他們大部分以傳統(tǒng)手工制造業(yè)為生,而其中多以鑄鍋為業(yè),因此,當時“喀贊其”是指以鑄鍋為業(yè)的人。如今,“喀贊其”不僅僅是個地名,更被作為一個文化概念廣為傳播。圖為再現了喀贊其歷史風貌的巨幅沙粒畫。
喀贊其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伊寧市,這里是維吾爾族、漢族、回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等多個民族聚居區(qū),各民族文化在此交融;中式、歐式、俄式等中西結合的建筑風格在這里交匯,又各具特色。圖為喀贊其吐達洪巴依大院舊址,始建于1931年,主體部分依據當年鼎盛時期巴依大院的原貌進行恢復。
圖為吐達洪巴依大院房間內的擺設。
走在喀贊其街頭,可以看到穿著鮮艷花色連衣裙的維吾爾族婦女、扎著漂亮方形頭巾的哈薩克族姑娘、戴著白色圓帽的回族老漢……如同觀看一場民族服裝表演。圖為喀贊其老街上的“悠閑時光”。
經歷了幾百年風雨滄桑的古城,微風中仿佛都吹拂著久遠的故事,每個院落里都講述著一段往事。漫步于一條條老街,滿眼盡是斑斕的色彩,空氣清新、綠樹掩映,丁香花、槐花、藤蔓花……處處是寧靜和悠閑。圖為當地民居。
走在古巷中,你會聽到駕駛“哈迪克”(馬車)的維吾爾族老人的吆喝聲。招招手打個“馬的”,在嗒嗒的馬蹄聲和叮咚悅耳的馬鈴聲中,穿梭在一條條曲徑通幽的小路間,一路前往獨具特色的庭院和百年民居。每一條街道風情各異,每一條小巷曲折有致,仿佛走進了一座建筑博物館。圖為駕駛“哈迪克”的老人。
因為有著多民族長期聚居的歷史文化背景,各式各樣的院落民居建筑都在這里得到了完美展現。臨街門樓的造型各不相同,道路兩旁的墻面和門窗,粉刷著當地人最喜愛的藍色、粉色等顏色,鮮艷亮麗又樸素至簡。圖為當地特色民居。
除了古老的純木質結構民宿,喀贊其還有各式磚石結構的民居。院落寬敞明亮、華麗氣派,家家種植著花草、蔬菜,郁郁蔥蔥、生機盎然,葡萄廊架已成為每家的“標配”,葡萄架下是家人休閑、朋友聚會的地方。圖為當地民居院內。
圖為當地居民家中的擺設。
除了古老的純木質結構民宿,喀贊其還有各式磚石結構的民居。院落寬敞明亮、華麗氣派,家家種植著花草、蔬菜,郁郁蔥蔥、生機盎然,葡萄廊架已成為每家的“標配”,葡萄架下是家人休閑、朋友聚會的地方。圖為當地民居院內。
目前,喀贊其仍保留著一定數量的文物古跡,包括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陜西回族大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個,另有12處清真寺建筑。圖為具有當地特色的臨街藍色大門。
“馕是當地人離不開的食物,包括這里的漢族群眾,現在都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飲食。我曾見過當地一些漢族朋友到內地一趟,回來后第一件事就是吃拌面、烤肉,喝奶茶,我們多個民族的人長期居住在這里,生活早已交融在一起了。”當地居民海力曼?阿吾提對記者說。圖為當地特色美食。
圖為民居院里的小朋友。
此外,還有烤包子、手抓飯、卡瓦斯、面肺子、涼粉等等,特別是當地人純手工制作的冰激凌,用料純、無任何香精添加,香甜的奶味讓人久久難忘。
皮革制作、木工、鐵藝、手工打制的馬鞍……街道兩旁匯集著上百家手工作坊,許多從事傳統(tǒng)技藝的少數民族手工藝者聚集在這里。圖為當地手工藝品。
圖為當地手工藝品。
圖為當地特色舞蹈表演。
各具特色的民居院落、各民族雜居的多元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喀贊其這個鄉(xiāng)間的古老城區(qū),交融著歷史與現在,能夠滿足人們在現代化城市中感受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愿望,不同民族的群眾真的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融洽共處,讓游客都忍不住由衷地想去融入、去探究。
資料來源:中國西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