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漢時期鮮卑與漢族關系:東漢初,鮮卑仍役屬于匈奴,但逐漸與漢朝發(fā)生關系。建武初,鮮卑曾與匈奴、烏桓聯(lián)合入擾漢之北邊,“殺略吏人,無有寧歲”。此后“匈奴、鮮卑及赤山烏桓連合強盛,數(shù)入塞”。 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匈奴與鮮卑分兵侵犯北邊,匈奴掠上谷、中山,鮮卑擾遼東。遼東太守祭彤以“三虜連和,卒為邊害”,乃利用鮮卑的力量以對抗匈奴和烏桓。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烏桓內(nèi)遷到邊郡塞內(nèi),鮮卑勢力南延至老哈河,與漢“始通驛使”。鮮卑大人偏何至遼東歸附,祭彤嗾使其反擊匈奴在伊育訾部。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鮮卑大人于仇賁、滿頭率種人屬漢,被封為王和侯。系鮮卑接受漢朝封號之始。同時,祭彤又賂使偏何出兵襲擊徙居漁陽的赤山烏桓。水平元年(公元58年),偏何攻下赤山,斬烏桓大人歆志賁。于是“鮮卑大人皆來歸附,并詣遼東受賞賜,青、徐二州給錢歲二億七千萬為?!?。其后因為檀石槐的出現(xiàn),鮮卑發(fā)展軍事聯(lián)盟,并與南邊的漢朝有過密切的交流,不論是和平的還是斗爭的。鮮卑的軍事聯(lián)盟經(jīng)常南下侵擾漢朝邊地,掠奪人口、牲畜等資源。同時因為自身的原因,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上往往仰賴于中原農(nóng)產(chǎn)品和手工業(yè)品的支援,特別是良鐵和縑帛的輸入,并且需要輸出其牲畜馬匹牛羊及皮毛到漢地。而邊郡人民也需要依靠周邊諸民族畜牧產(chǎn)品作為生活的補充,中原王朝更需要游牧民族的大批戰(zhàn)馬。因而發(fā)展邊塞貿(mào)易是符合各族人民利益的,雙方統(tǒng)治者都以通市或禁市作為制約對方的手段。鮮卑與東漢的和與戰(zhàn),也往往受這種互相依存的經(jīng)濟關系所制約。
?。?)曹魏時期:鮮卑諸部與曹魏之間,既有朝貢、互市、冊封等和平往來,又有矛盾沖突,時有掠邊、兵戎相見。建安中,曹操定幽州,步度根、軻比能與素利、彌加、厥機等隨烏丸校尉閻柔“上貢獻,通市”。曹操對東部大人,“皆表寵以為王”。這一時期的鮮卑與漢族之間關系處于總體平和的狀態(tài)。
?。?)南北朝時期:拓拔鮮卑族在北方建立的北魏政權,采取了學習漢族文化的策略,積極進行漢化,在這一時期,鮮卑與漢族關系總體和平。
參考資料:李鴻賓等:《中國長城志》·《環(huán)境·經(jīng)濟·民族》,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