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傣族藥物故事》,溫源凱翻譯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
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自古以來就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幾千年來,他們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不斷認識和發(fā)現醫(yī)治各種疾病的藥物,并代代相傳。通過總結、提高,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醫(yī)藥知識和治療理論。與此同時,作為民間文學的傣族藥物故事也流傳了起來。早在2 000多年前,傣族先民中就流傳著《雅西巴力龍》(治大傷口的藥)的傳說,出現了記憶各種藥物的名稱、特性、用法、注意事項的古歌謠,如《雅三西雙則》(藥物32種)、《帕芽別帕干》(相當于中醫(yī)的四診八綱》等等。關于藥物的故事和歌謠,開始是口耳相傳,有了文字之后,也出現在手抄本上,成為傣族民間文學的別具一格的品種。
《西雙版納傣族藥物故事》,收集到的傣族藥物故事共200多則。這些故事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傣族祖先是怎樣同大自然作斗爭、同疾病和災害作斗爭的,每一個故事的中心雖然都緊緊圍繞尋找、發(fā)現、應用藥物而展開,但其內容卻廣泛地涉及并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思想意識、心理素質、倫理觀念以及當時的社會狀況。從所收集到的內容上看,歸納起來,主要有尋找藥物型、發(fā)現藥物型、為民治病型三種類型。這些藥物故事雖然不能作為考究藥物起源的依據,更不能當作處方搬到臨床上運用,但是作為藥物的知識,他們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符合一定的治療規(guī)律。有些藥物還分別載入《中國藥典》和《云南省藥物標準》等書。
根據《中國民族百科全書》及網絡有關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