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自稱“山哈”,“哈”為畬語,意為“客人”,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以“畬”作為民族的名稱,始于南宋末年,迄今已有700多年。瑞云是硤門畬族鄉(xiāng)畬族聚居地之一,畬族同胞在這里拓荒墾土、勇敢拼搏,并以歌代言,以歌傳情,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燦爛獨特的民族文化,至今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服飾、婚嫁習俗、山歌盤唱等民族風情。
農(nóng)歷四月初八歌王節(jié),又稱“牛歇節(jié)”。據(jù)說在春秋時期,楚國有兩位歌王,一個名叫鐘子期,一個名叫鐘儀。楚國樂師伯樂彈琴的曲調(diào)“大喝”和“小喝”,意在高山、志在流水,唯有鐘子期能和其腔。鐘子期死后,伯樂將琴摔掉,從此再也不彈琴。鐘儀本是楚國鄖公,被鄭國推薦獻給晉國,晉王要他彈琴唱歌。鐘儀接過伯樂和鐘子期彈唱的技藝,“與之琴、操南音、操土風”。晉王聽了大高興,重用他,封他為禮部侍郎之職。后來為了紀念畬家這兩位歌王,畬家人每年四月初八都要設(shè)壇祭祀,舉行歌會,大唱“大喝”和“小喝”,并把這一天作為畬族傳統(tǒng)佳節(jié)“四月八”歌王節(jié)。同時這一天又是畬家耕牛過節(jié),為酬謝耕牛一年辛苦勞作,“嚴禁鞭打以定?;辍保€專供好草料和家釀最好的牛酒給牛吃喝,牧童一遍一遍地大聲唱“牛歌”:牛角生來扁扁勢,身上負著千斤犁,水牛做飯給人食,四月初八歇一時。“牛歇節(jié)”由此而來。
資料來源:福鼎市人民政府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