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對仫佬族土布扎染手工藝人的調(diào)查,傳承歷史已有至少百余年的時間。在長安地區(qū)將白布折疊再下缸染成單面布的習俗由來已久,土布扎染印花原理是將花飾脈絡用針線縫扎,使染料浸不到縫扎之處,這與染單色布的原理異曲同工。
扎染所用的是自紡自織的土布,一般都是用四踏板的織機織成,布匹紋理呈回字形,當?shù)厝罕姺Q為顆粒布。在繪制圖案時,先將土白布平鋪于桌面或石板上,用圓珠筆或彩色粉筆即興繪出各種圖案。傳統(tǒng)圖案基本為花鳥蟲魚,現(xiàn)在也把漢字、拼音甚至英語融入傳統(tǒng)圖案中。
圖案繪制完畢,用白棉線穿針打結(jié),按白布上圖案的脈絡將布對折,再在折痕處往內(nèi)折一小道邊,然后用穿好的針線,沿著折痕縫扎,縫扎好后就可以染色。扎染也是用藍靛浸染,其加工方法是將采來的藍葉放入缸中加水泡三天左右撈出。用盆將適量的生石灰加水攪拌溶化后倒入缸中,加自釀米酒一斤攪勻,沉淀后,將水倒出,舀出缸底的靛藍備用。將干靛加水稀釋,有的還將適量的植物土茯苓的根莖洗凈搗爛放入,可使染料顏色加深,七、八天后就可用于染布了。浸染前先將布放入清水中浸泡,再擰干水分,折好放在石板或板凳上錘打平整,然后慢慢放入缸中,用木棒將布壓入缸底,一小時后撈出置于槽狀木板上,木板的一頭傾斜搭在缸沿,讓水就順著缸沿流入缸中。一小時后,再次將布放入缸中浸染,如此反復多次,兩天后將布撈出用清水洗凈晾干,再重復前面所說的程序浸染。直到染成所需的顏色,然后用清水反復漂洗、晾干。
布匹晾干后,將縫扎的線用剪刀或錐子輕輕拆開,再次清洗,錘打平整晾干。所繪圖案花紋顯露,染料滲透非常自然,圖案的色彩明暗自然過渡,十分美妙。
相關(guān)報道
10月30日,在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小長安鎮(zhèn)龍騰村地洲屯,筆者拍攝到仫佬族婦女周小娩織布的場景。
周小娩自22歲嫁到該村后,一直以織布為生,至今已經(jīng)織了40多年。
隨著生產(chǎn)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穿戴已日趨時尚化,昔日農(nóng)村生產(chǎn)的“土布”也相繼地退出歷史舞臺,后人們常?!安宦剻C杼聲,惟聞女嘆息”。
據(jù)周小娩介紹,仫佬族土布制作過程要經(jīng)過摘棉花、脫棉粒、彈花、槎棉條、紡紗、排紗、上機織布、著色梁布、曬布、碾布等工序,最后才能制成土布。對于紡織出來的白布,又需上山尋找染料或想辦法購回藍靛進行染漆,制成羆布,供家人逢年過節(jié)用,白布還可以留著農(nóng)村喪事用。
仫佬族姑娘們的“出嫁衣”和老人們的“防生衣”都用這種上等的布料做成。姑娘們還用這些布料縫制成“同年鞋”,作為“走坡”時送給情人的定情物;如果做成單梁花邊船形鞋送給老人,那是對長者的最大尊敬。
但由于傳統(tǒng)手工織布價格低、銷路難,目前從事白布和羆布紡織的農(nóng)戶非常少,農(nóng)村年輕人極少接觸,所以學會手工紡織“土布”的人甚少,若不加以保護和傳承,只怕傳統(tǒng)織布手藝在不久的將來會失傳。(廖光福 報道)
“今天就我一個人來曬了!”12月22日,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小長安鎮(zhèn)龍騰村地洲屯田間,70歲的周氏阿婆正忙著曬剛?cè)旧仙耐敛?。藍、黑布條在冬陽的照耀下冒起一縷青煙,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
仫佬族崇尚青色,多著青色服飾?!凹胰擞H手搓棉條、紡紗、排紗、上機織布,后用藍靛染制成的土布,仫佬人視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們的‘送嫁衣’都是用這種布料做成的?!敝馨⑵鸥嬖V筆者,“染布的做法比較復雜,現(xiàn)在已沒有多少人愿意親自做土布了!”據(jù)介紹,將織好的白布放進染缸,用染液浸泡,著色均勻之后撈起曬干,再用藍靛水浸泡幾次,接著用米湯、薯莨、牛皮膠糊面。晾干后,放在平滑的石頭上,用石磙滾化或棒槌多次敲打,這樣制作出來的布料閃閃發(fā)亮,美觀大方,經(jīng)久耐用。
“仫佬族土布縫制衣服穿著很舒服,冬暖夏涼、透氣吸汗,如果在染液中添加艾草液,不僅可以辟邪,夏天還可以驅(qū)蚊哩!”屯里一位正在曬太陽的老大爺?shù)脑?,道出了仫佬人的智慧。仫佬族土布可以縫制很多東西,送給老人的“千層底”、外婆送給外孫用的背帶、姑娘們走坡時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人的“同年鞋”……如果在這種布料上用小彩絲線繡上花、草、蟲、鳥圖案,更顯得生動美觀、栩栩如生。羅城是鳳凰的故鄉(xiāng),鳳凰是仫佬族的圖騰,在仫佬人的服飾上,大家都會繡上鳳凰圖案和雙魚圖,繡工細密精整,針腳平齊如畫,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
服飾作為人類生活的必需品,世界各地的自然環(huán)境、風俗民情等差異而形成形態(tài)各異的民族服飾,美麗了世界,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穿戴已趨于時尚化,加劇了民族的服裝漢化,仫佬族也不例外。該縣一位老民族工作者說,土布縫制的仫佬族服裝,除了節(jié)日盛會里以及農(nóng)村一些上了年紀的仫佬人時有穿著外,平時少見了。
“2.4丈的一條白布染好了,可以賣100多元?!?周阿婆說,“可是,現(xiàn)在我們村里的姑娘們已經(jīng)沒有人想做土布,也沒人樂意學靛染了。”
筆者從縣文體局獲悉,目前仫佬山鄉(xiāng)從事“土布”紡織、生產(chǎn)、加工一條龍服務經(jīng)營的農(nóng)戶不多,年輕人極少接觸,加上人工“靛染工藝”流程費時費力,整個過程都是力氣活,真正學會紡織、靛染、縫制成仫佬族衣服的人很少,如果不加以保護,仫佬族傳統(tǒng)土布制作工藝會瀕臨失傳。
歷史:浸潤著500年歷史的“家布”
歷史上,仫佬族同胞吃飯穿衣所需的東西都是靠自己的雙手用勞動換來。他們的服飾用布長期以來都是用自己種的棉花,紡紗、織布、自染而成。《廣西通志》(卷二)七八《列傳》二三頁的《諸蠻》中記載:“宜山姆姥即獠人,服色尚青……”指的就是喜穿藍靛布的仫佬族同胞。
仫佬族同胞親切地將自染的藍靛布稱為“家布”?!巴敛肌币徽f是到了后來有了機織的洋紗以后,針對“洋紗”“洋布”而言的。
“土布”的制作工序復雜。首先,要先將經(jīng)過收曬的棉花,軋去棉籽,彈成絨,搓成棉條,紡成紗線,再經(jīng)上漿、牽紗等一系列工序,才能織成布坯??椇玫牟寂鹘?jīng)清洗、曬干后,還需要在藍靛染缸里經(jīng)過三十天左右的反復染曬,才能令藍靛色彩分布均勻。其后,再用薯莨的汁水多次浸泡,使布匹的顏色于青藍中略帶紫紅。接著,再用米湯、牛膠糊于布面,如此一來才能夠令染色膠結(jié)黏固,布質(zhì)硬括。“家布”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輾滾。在踩布石下經(jīng)過反復輾滾后的布面平滑細膩,自帶光澤。
“這種自家人親手制成的土布,被仫佬族人視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們的‘送嫁衣’都是用這種布料做成的。”周阿婆告訴筆者,仫佬族的“送嫁衣”由于做工精致考究、工期長、原材料不易獲得,因此仫佬族姑娘只會在出嫁或做伴娘送嫁時,才從箱柜中拿出來穿,穿過之后又珍藏起來。
史籍有載,仫佬族的土布織染技藝,在羅城當?shù)兀加诿?,興于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那些送給老人的“千層底”、外婆送給外孫用的背帶、姑娘們走坡時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人的“同年鞋”等,均是用土布所制。如果在這種布料上用小彩絲線繡上花、草、蟲、鳥圖案,更顯得生動美觀、栩栩如生。
資料來源: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