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可以剪制出各種造型,表現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所以,剪紙也被用在故事情節(jié)的展現上。一些優(yōu)秀的剪紙大師,他們創(chuàng)作出來的剪紙連環(huán)畫,就是剪紙語言的凝練濃縮。今天分享給大家就是一組剪紙連環(huán)畫作品。
托克托縣地處土默川平原,南臨黃河,北依大青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早在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息。
在托克托縣海生不浪村和蒲灘拐出土的石鏟,石镢等石器證明當時人類過著半穴居的農業(yè)生活。同時從事狩獵和捕魚等生產活動。婦女從事農耕和采集,男子從事漁獵。被考古專家稱為海生不浪文化。
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趙武侯在今托克托縣境內筑云中城,是當時趙國北部的政治,軍事重地。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云中城為郡治。促進了當地農牧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將攻打趙國占領云中郡。秦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云中郡為三十六郡之一。
西漢王朝建立后,因襲秦制。云中郡較前有了很大發(fā)展。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在托縣出土的日晷,是全國唯一可靠的漢代日晷,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云中丞印出土于托克托縣哈拉板申村東梁古沙陵城,現藏于托克托博物館。
君子津曾是今托克托縣地區(qū)黃河岸邊的一處古渡口。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東漢漢桓帝十三年,桓帝要到西部榆中巡視,而后東行到代地。一位來自洛陽的大商人攜帶著許多金銀貨物跟隨在桓帝后面同行。因夜間行路迷失了方向,商人投奔到附近一河渡口的船家那里要求渡河,船家名叫子封,送商人渡河。不料商人突然發(fā)病死亡,這位船家就把他的尸體埋葬了。
商人的兒子得知了父親的死訊,遠道前來尋找父親的遺體。當打開墓穴取出尸體,卻發(fā)現父親帶的金銀貨物原封未動埋在其身下。商人的兒子被船家的高尚品質所感動,便要把這些金銀貨物全部贈送給船家,但船家卻拒不接受。漢桓帝聽說這件事以后,稱贊這位船家:"真是君子啊。"隨即就把此處渡口稱為"君子津"。君子津的傳說從東漢起一直流傳了1300多年,是托縣人誠信,厚德的典范。
太元十一年(公元前386年),鮮卑拓跋什翼犍的嫡孫拓跋珪東山再起,史稱道武帝,于公元前390年遷都云中之盛樂宮。
在托克托縣古城鎮(zhèn)云中故城遺址出土的銅佛像,整體勻稱,通體鍍金,為北魏典型作品,是一件較少見的珍貴文物,現藏于內蒙古博物館。
隋唐時期,托克托地方曾叫金河縣,云內,云中都護府等。唐再置東受降城。盛唐時期,實行營田制和均田制,居住在這塊土地的漢族和北方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社會經濟有了新的發(fā)展。
公元916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建遼國,在黃河東岸置東勝州與豐州,云內州三州守望互助,緩急相依。在金統(tǒng)治北方一百多年間,東勝州成為與西夏重要的権場。公元1211年,成吉思漢派皇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帶兵攻克云內,東勝州。元建立后,東勝州是當時東西交通重要的驛路。
明朝前期,置一縣兩衛(wèi)。即云內縣,東勝衛(wèi)和鎮(zhèn)虜衛(wèi)。明世宗嘉靖年間,今縣境并入土默特。土默特部首領阿拉坦汗駐牧豐州灘。其義子恰臺吉駐牧東勝衛(wèi)城。恰臺吉駐牧東勝衛(wèi)城期間,協(xié)助順義王解決了許多重大問題,名聲大振,這一帶百姓為紀念他,將東勝衛(wèi)城稱為脫脫城,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了。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親征葛爾丹,于十月末,途經脫脫城準備渡黃河西進,因河凌受阻,駐扎于脫脫城。
1884年(光緒十年)又改稱托克托縣。清代在托克托城設置的官署及民居已不在東勝衛(wèi)城中,而是在古城西南角外的河灘上,這時黃河河道已經改道西移,這片河灘上已是被開墾了的良田。
原來額臨黃河的交通便利條件,已被大黑河出口處的黃河東岸上的河口鎮(zhèn)所代替,黃河上的船舶往來于寧夏銀川至山西河曲之間,沿河兩岸的物資運輸大多從河口轉運,河口鎮(zhèn)便欣欣向榮起來,成為呼和浩特地區(qū)的水陸轉運樞紐,直到京包鐵路通車以后才失去了作用。
新中國建立后,托克托縣有了更大的發(fā)展,尤其是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推動下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重新恢復了廣寧寺,規(guī)模宏大。其他古跡也將在今后逐漸恢復。
資料來源:托克托縣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