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回族民間工藝美術風貌,無不體現著伊斯蘭文化的顯著特征。其傳統(tǒng)藝術表現原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避免直接描繪人與動物等高級生命體,盡量表現抽象內容,且在抽象化的表現形式中盡可能保持其固有特色。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大多表現在伊斯蘭建筑藝術(關于回族建筑藝術看本欄專文簡介)中。在清真寺的建筑設計上運用幾何原理,在裝飾設計上以程式化花朵組成反復出現的幾何圖形,并以此為中心,輔之以葡萄與藤葉相纏的蔓延花紋。
回族先民早在唐宋時期,就從阿拉伯、波斯來中國經商和傳教,他們不僅帶來了中東的琉璃、牙雕等精美的工藝品,而且也帶來了伊斯蘭文化藝術。如杭州鳳凰寺,傳說后窯殿全系磚建,為三個大圓拱形組成,是中國最早的“無梁殿”。
泉州伊斯蘭教石刻,有二百余方,大部分屬于元代遺物。這些碑分為墓葬碑刻和清真寺碑刻兩類。每一方都是一件工藝品。碑上既有阿拉伯文,又有波斯文和突厥文。阿拉伯書法藝術在這些石碑上得到充分展現。有“庫法體”、大楷、小楷、草書、花體、方體等。此外,石碑園邊上還有豐富多彩的裝飾雕刻:有螺旋紋、纏枝、如意雙環(huán)等圖案,有的石碑上雕刻有蓮花瓣、蓮花蕊等幾十種花卉圖案,還有的以枝葉烘托圓月的精美圖案。
元代回族的“大食瓶”,令人贊賞,制作精細巧薄,美觀高雅,堪稱回族藝術精品。另外,元代回族工匠的金銀首飾靈巧美觀,品種多樣,也頗受人們歡迎。明代回族的制銅和制瓷工藝,民族特色更濃。如宣德爐制出的銅器,從提供的原料紫石、風磨鋼以及裝飾紋樣看,在當時還不多見。在制瓷上,回族最大的貢獻是發(fā)現了“回青”這種原料,并在瓷器中將“回回花紋”與中國傳統(tǒng)的松、竹、梅、龍、鳳巧妙地結合起來。
清代以來,回族工藝美術應用范圍較廣,種類也較多。在民間已有陶瓷花瓶、盤碟、玻璃畫、箱框畫、香爐、蓋碗、地毯、刺繡、紡織以及回族房屋建筑的磚雕、木雕等,使伊斯蘭藝術與回族風格融為一體。
(一)回族阿文中堂書法藝術
阿拉伯文書法藝術,在伊斯蘭造型藝術中占據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書法之一。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入,回族書法家,早在元代就已熟識和掌握了阿文精妙的行文,經過世代相傳,現在已形成了秀美、獨特的藝術特色。在回族聚居區(qū),穆斯林普遍有掛阿文中堂的習慣。我們在西北地區(qū)回族穆斯林家里看到一幅幅形式多樣、不同字體的阿文書法作品,回民稱這種書法體為阿拉伯“庫法體”。庫法體源自庫法城。公元7世紀,哈里發(fā)歐麥爾在當時的希賴王國附近修筑新都城,取名庫法。一些文人墨客和阿拉伯書法藝術家也隨之而聚,促成了這種規(guī)范字體的誕生。
在中國回族當中,除用庫法體書寫匾額、楹聯外,還大量地用庫法體書寫回族家庭的阿文中堂,且多為有飾庫法體。即包含許多變體,在庫法體的字距行間,還以線條為主,飾以各種花草的枝、葉、莖、花于一體。字中有畫,畫中有字。有的也用阿文形式組成漢字,如“忠”“孝”“節(jié)”“義”(大寫)等。這種有飾庫法體藝術頗具民族特色與神秘色彩。
(二)回族民間刺繡
回族民間刺繡以其獨特的風格,廣泛流傳。在回族聚居區(qū),特別是山區(qū),回族姑娘們常常以刺繡比聰明,爭巧手,看本事,視刺繡為一種吉祥美好的藝術情趣。每個姑娘或媳婦,一般都有一個刺繡用的小包袱,平時注意購置各種刺繡針、剁針和花絲線。每當走鄉(xiāng)串戶的貨郎擔來到山鄉(xiāng)村頭時,婦女們爭相選購五顏六色的花線。到農閑時,便互相串門,三個一伙、五個一群地坐在一起,拿出繡花繃,忙起刺繡活計。回族婦女的刺繡都有自己的巧妙構思和飛針走線的套路,姑娘和媳婦們坐在一起,取長補短,互相競爭,越繡越美,越繡花樣越多,真可謂百花盛開,多姿多彩。鞋頭、襪底、鞋墊、坎肩、經掛、裹肚、香包、纏腰、枕頂、枕套、帽沿、耳套、荷包、圍裙、蓋頭、褥面等用品上刺繡著各種花紋和抽象圖案(劉軍供圖)。
回族的刺繡富有想像力和藝術魁力。雖然伊斯蘭教義禁止崇拜偶像,禁止在造型藝術中表現有生命的物體(人和動物),但她們創(chuàng)作日常生活用品和鳥類動物時,往往繡成一種錯綜復雜的圖形,使鳥類等形體交織在花草圖案中,以求形似。
刺繡花草圖案和幾何圖形,是回族婦女刺繡的絕技。如枕頭、坎肩、掛圖、圍裙等處繡的花卉,形象非常逼真。有些刺繡作品,很注意變化裝飾,給人以整體美。她們往往擷取大自然中各種不同的植物葉,構成自己想象中的花草樹木,技與葉、花與蔓和諧地統(tǒng)一?;刈鍕D女刺繡技藝,既富有生活特色,又充滿美好愿景。
另外,回族剪紙工藝也同樣別具風格。每逢喜慶活動,回族婦女們便展現出她們的精湛手藝,增添節(jié)日風采和歡樂氛圍。
(三)回族面花造型藝術
回族面花藝術,以其工藝精湛、造型獨特、味道鮮美而備受贊譽。
面花,以麥面為主要原料,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構思,精心加工制作出既可食用,又可觀賞的回族造型工藝品。面花藝術早在元代就已流行。在繼承阿拉伯傳統(tǒng)飲食工藝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兄弟民族飲食工藝的一些手法,經過數代相傳,形成了回族獨特的面花造型藝術。回族面花藝術的品種現已達百種之多,一品一型,百型百味。每逢回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婚禮、抓周、招待貴客等重要的喜慶場合,就能看到各類面花,不僅使你一飽眼福,而且醇香可口。
回族面花的造型大多源于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各類花草形態(tài),多采用阿拉伯卷草形、云紋形等幾何圖形。根據不同場合,通過搟、切、揉、捏、搓、挾、擠、壓、畫、點、染等多種手法,制作出形式多樣的造型,并用炸、蒸、烙、烤等烹任技術,使形、色、香、味集于一體。如炸貨類里有油香、馓子、花花、油酥花繭、油酥脆花、油圈等,僅麻花一項可制作出三股麻花、繩子頭麻花、大麻花、果料麻花、芝麻麻花、芙蓉麻花等。蒸貨類里有千層餅、開花卷、金裹魚、白牡丹、紅花綠葉、雪花梅等??矩涱惱镉性萍y歲糕、卷草形餛饃等。近幾年,回族的一些面花還大膽采用象征、變形、夸張等藝術手法,使其花紋巧妙,絢麗多彩,并賦予一定的時代意義,成為回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道亮景。
(四)回族雕刻工藝
回族雕刻工藝,可分為石雕、木雕、磚雕和灰泥浮雕四種類型。其中,磚雕更有傳統(tǒng)特色。磚雕,亦稱河州磚雕,源于甘肅河州(今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刈宕u雕將阿拉伯文字圖案與中國山水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回族特色的藝術。磚雕主要用于回族的清真寺、拱北以及住宅建筑。磚雕以“刻活”為主,“提活”為輔,即在特別的青磚上用橡平刀、斜刀等工具,刻出各種花卉、翠竹、勁松、荷花、葡萄以及阿拉伯幾何圖紋等,形象生動,立體感強,民族氣息和鄉(xiāng)土氣息濃厚。整個工藝過程一般要經過燒制、打磨、格方、落樣、雕刻等工序。今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公館建筑,就是回族磚雕藝術的典型代表,其磚雕形象栩栩如生,整個建筑氣勢宏偉?;刈宕u雕藝術,現已廣泛流傳到全國各地,不少兄弟民族在建筑工程中,也模仿回族磚雕工藝,美化其生活環(huán)境(劉軍供圖)。
另外,回族制鏡藝術也頗具特點。在全國回族居住區(qū)皆可看到各種制有克爾白圖、山水風景畫、阿文對聯等構成的工藝鏡子?;刈宓牡靥壕幙椝囆g,特別是禮拜用的拜氈,圖案設計與編織技術相得益彰。
參考資料:李樹江、王正偉《回族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