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伊香蕉精品一区二区_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视频_精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您好,歡迎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

全部分類

您的位置:  首頁 > 中華民族 > 侗族 > 文化藝術  > 詳細頁面

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的詩意情懷 ——影片《德吉德》、《伊犁河》、《五彩神箭》、《侗族大歌》評析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喬蓮 2018年04月16日 閱讀量:

  光影中的異鄉(xiāng)似乎總帶著一種變幻的神秘氣質。不管是靜謐的風景,或是曼妙的歌舞,乃至陌生的語言、獨特的建筑,都在銀幕中透露出迷人的質感。當我們動容于異域文化新鮮的視聽沖擊力時,便會不自覺地反思自我,反思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興奮帶來的眩暈感和靈光一現(xiàn)的頓悟都在此時發(fā)生了。

  文化是具有共性的。我們也許難以感受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中主人公對傳統(tǒng)生產方式的依賴,對故土“不可救藥”的眷戀,對“外來者”無限寬容的善良,但在內心深處,卻接受并認同這種帶有強烈中華民族烙印的文化心理。這里的人們純樸、勇敢,牢牢守護內心的道德感而顯得拙于變通;這里的歷史熱血、直接,野性的力量中飽含溫柔的堅持;這里的愛情發(fā)乎情止乎禮,卻有生死相守的癡情;這里的離別克制、留白,卻如潭水千尺,魂牽夢繞。

  優(yōu)秀的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在充分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時,必然傳達著中國文化的一脈相承。這種傳承,正是《伊犁河》中回、漢兩族家庭對親情的固守與犧牲,是《德吉德》中草原母親堅強而博大的人性光輝,是《五彩神箭》中蘊藏于古老壁畫與羌姆舞中的精神皈依,是《侗族大歌》中穿越歲月潮汐的天籟之音。

鄉(xiāng)愁:根植于民族的文化基因

  我們從咿呀學語時就會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古詩中那份切切的鄉(xiāng)情如同隱藏在民族文化中的基因,讓我們深深依戀故土。

  《伊犁河》中,這份鄉(xiāng)愁隱藏于山谷間、河畔旁的蜂場。在這里,一戶回族人家經歷了多次骨肉分離,卻始終念念不忘那個象征著團圓的地方。曾經渴望大城市的兒子阿爾薩在上海過上城里人的生活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依然深深思念家鄉(xiāng)的回族母親,并通過高考終于回到了生養(yǎng)他的故鄉(xiāng);父親尤素甫經歷了異鄉(xiāng)漂泊流浪后,在記憶恢復的第一時間,也急切地趕回伊犁河畔尋找妻兒。而女主人公法圖麥,則始終孤獨而執(zhí)拗地守候在那座盛滿了回憶的木屋旁。逝者如斯,然而思念不止。一條時而舒緩時而兇險的河,一座隱藏在青山綠水間的木屋,一戶相親相愛卻不能團聚的家庭并非僅僅是伊犁有著如此令人欲罷不能的向心力,而是離別后的故鄉(xiāng),不管變換出千萬種模樣,總能令人心心念念的渴望。

  鄉(xiāng)愁并非離鄉(xiāng)者獨有。如果說《伊犁河》展現(xiàn)了一種純樸而直接的鄉(xiāng)愁,那么《德吉德》在鄉(xiāng)愁中則更添幾分焦慮。在被厚厚的白雪包圍的蒙古包里,草原母親德吉德甘之如飴地重復著牧羊女的生活。她放棄了留在城里擁有一份體面工作的機會,嫁給了草原上最有名的馴馬師,傳承了母親支撐起家庭的責任感,因為她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一場雪災帶給她前所未有的艱難,也讓她更加確信自己對草原和家人的熱愛。她對游牧文明的天然依戀和那份淡定從容,在蒙古包中散發(fā)著神性的光芒。惜字如金的臺詞里,反復出現(xiàn)了“快樂”。這正是蒙古人的生活信念和目標。沒有了快樂,家財萬貫、穿金戴銀又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呢?影片的最后,為了給丈夫治病,一家人啟程邁向城市時,德吉德這樣堅定地說:“治好伽森麥的病就回來,有一只羊就會變成一群羊?!?/p>

  《五彩神箭》中則通過對古老精神的傳承,寄予了藏族同胞對祖祖輩輩悠久歷史寶藏的摯愛。尖扎縣的射箭比賽引發(fā)了男主人公桀驁不馴的一面,而他的對手正因恪守傳統(tǒng)而屢屢獲勝。影片在沖突中鮮明地表現(xiàn)了對藏族文化的敬畏,作為羌姆舞領舞者的扎東,無疑是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化身。通過人物內心的成長,我們看到了曾照亮無數(shù)先人的文明之光冉冉升起,生生不息地閃耀在藏民心中。這種回歸,正是對古老鄉(xiāng)愁的重拾?;鸱N不滅,文化不滅,則故鄉(xiāng)永恒。

  無獨有偶,《侗族大歌》中的歌師們也在用自己的一生,去唱響鄉(xiāng)音的清澈與嘹亮。愛情和友情可以被理性所掩蓋,容顏和山谷可以被時光所改變,但如詩般的回憶和歌聲卻永遠環(huán)繞在腳下這片摯愛的土地上。

苦情:缺憾美的想象空間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缺憾”一直有種獨特的審美偏好,從癲狂的草書到瓷器上的裂紋,從殉情的梁祝到含恨而逝的林黛玉,都無一不讓人心神搖曳,如癡如醉。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說:“悲劇能使人在精神上變得高尚,使他們從日常生活的瑣碎貪求中解放出來?!币苍S,缺憾美也如此。

  命運的齒輪在法圖麥身上錯位地運轉著。在夫離子散后,她仍割舍不下伊犁河畔的木屋,盡管那里夜晚漆黑寂靜,讓恐懼和思念更加瘋狂地生長。盡管只要自私一點,就能把兒子留在身邊,但內心善良的她,把所有的苦難獨自吞下。在近似執(zhí)拗的自我犧牲中,她把最好的未來獻給了親人,而將無垠的等待留給自己。故事的結尾,如同宿命般沉痛,法圖麥錯過了與丈夫、兒子的重逢。“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只是,這回響來得太晚,只有遺憾和惋惜。

  在《德吉德》紀實鏡頭和平淡敘述的背后,我們依然能捕捉到那種藏在人物內心無法被填滿的缺憾。丈夫伽森麥去城里開飯館,卻因為恪守著草原人熱情好客的傳統(tǒng),不愿讓金錢破壞這種友誼而導致生意慘淡,內心挫敗。另一方面,作為妻子的德吉德盡管默默支持丈夫,從未怨聲載道,卻也不免對失去頂梁柱男子氣概的丈夫感到些許失望。在失望之余,則是更深的理解與疼惜。隱忍而心照不宣的家庭矛盾,最終以伽森麥的病情加重而舉家遷徙劃上了句號?!皼]有人比我更懂他!”德吉德對著鏡頭平靜地說。然而冰冷的現(xiàn)實如無情的積雪,隨著牛車的銅鈴聲,伴隨在他們前行的路上。

  《侗族大歌》的故事中,三位主人公都經受著愛情與友情的煎熬。他們將愛視為生命,卻因責任和理性的驅使,忍痛割愛,不能終成眷屬。即便在最終皆大歡喜的《五彩神箭》里,相愛的一對情人也曾遭遇了重重阻撓,險些因家族恩怨而放棄愛情。

  

城市與故鄉(xiāng):砒霜與蜜糖

  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正是現(xiàn)代城市文明與故鄉(xiāng)草根文明的沖突。這種沖突在《可可西里》中以令人震撼與反思的效應,讓我們看到了現(xiàn)代社會生存狀態(tài)的殘酷,以及自然生態(tài)中精神信仰的危機。我們正討論的這四部電影,雖然并沒有像《可可西里》一樣振聾發(fā)聵地將沖突作為主題,但仍然以令人無法忽視的筆墨,刻畫了二者碰撞中若隱若現(xiàn)的棱角。

  在《德吉德》中,導演卓·格赫用大量篇幅描述女主人公德吉德在烏珠穆沁草原中艱苦卻恬淡的日常生活。她生煤爐、熱奶茶、熬骨湯、鑿冰取水、為動物接生,精心哺育自己的兩個孩子,在深雪中長途跋涉尋找迷失的羊羔,與母狼航辛保持著警惕與幫助的雙向互動,甚至讓失去母親的小羊羔和自己的孩子共同享受母乳的滋潤。德吉德與自然和生靈之間的關系,無不展現(xiàn)了草原文明最原始而美好的狀態(tài)。然而這種美好,從影片初始,就潛藏著一種不安。現(xiàn)實的無奈在丈夫伽森麥身上,露出了令人深刻痛苦的本質。城市與故鄉(xiāng)——彼之蜜糖,吾之砒霜。伽森麥說:“大家都是朋友,我們蒙古族男人不能收朋友的酒錢,自由地喝酒唱歌多好?!痹涀鳛椴菰献詈玫鸟Z馬師,如今卻面對著生意的破敗和家庭的壓力,伽森麥在經歷了城市文化的強勢入侵后,依然堅守著草原文明最后的綠洲。德吉德的母親是上一代牧場文化中杰出的女性代表,“功成身退”地安享晚年;弟弟在城里做公務人員,前途一片光明;懂事的大女兒儼然即將成為下一代的草原守護者。這個家庭中不同身份的人,分別展現(xiàn)了城市文明觸角深入草原文明的過程中,各自的價值選擇與出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最終不得不向城市遷徙,或許也意味著草原文明必將面對新的蛻變。

  相比于《德吉德》中對蒙古人性情的原生態(tài)展現(xiàn),《伊犁河》似乎在民族特征上不那么突出。依賴故鄉(xiāng)的母親、向往城市的兒子、生活的變遷與成長的感悟,在世俗每個角落里的家庭中都上演著、發(fā)酵著。這種普世的、共性的情感,無關民族,無關地域。導演用伊犁的村莊和上海這個現(xiàn)代化都市之間的落差,詮釋著親情與文化。影片的結局無疑做出了選擇,無論城市的人群多么川流不息,也比不上童年在故鄉(xiāng)與親人的耳鬢廝磨。

  《五彩神箭》里的扎東,由反叛青年到成熟男人的過程,正是從藏族的古老文化中找到了蛻變的催化劑。對勝利的渴望讓他失去自信,舞步凌亂,甚至用現(xiàn)代弓箭違規(guī)比賽。這在扎東的父輩們看來,無疑是對古老傳統(tǒng)的背叛。在父輩的傳承下,“拉隆貝多射殺朗達瑪”的故事在神秘的壁畫中、雄武的羌姆舞中,神秘而威嚴地蘊藏著。這種對尋根訴求的一再強調,或多或少反映了民族文化在面對現(xiàn)代文化入侵下的焦慮。結尾的比賽中,縣文化局規(guī)定使用現(xiàn)代弓箭,而扎冬在盆栽里抓了一把土,似乎也暗示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能夠和諧共生的傾向。

  《侗族大歌》這部電影的創(chuàng)作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對侗族文化的探尋與紀念之旅。導演丑丑2003年在貴州省黎平縣巖洞村遇到了一位90多歲的老歌師,正是老歌師的生平故事,觸發(fā)了導演深藏于心的侗歌情節(jié),將之寫成劇本。作為從侗寨苗鄉(xiāng)走出來、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的年輕導演,丑丑用十多年的尋根信念,在銀幕中點亮了貴州青翠綿延的山谷、侗寨月明星稀的朗夜和那悠揚美妙的侗族大歌。而千里之外的城市中,是與此完全不同的喧嘩與躁動。在這個從生存方式到價值觀念都在微妙變化的時代,對故鄉(xiāng)與傳統(tǒng)的憂思,總會令我們心生惆悵。

類型化與藝術性的雙重探索

  在以商業(yè)票房和娛樂性為第一追求的電影生態(tài)中,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往往被歸類為小眾片、文藝片,在院線很難見到它們的身影。提起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普通大眾的記憶似乎總是最先篩選出《五朵金花》、《劉三姐》、《冰山上的來客》這樣膾炙人口的經典,或《可可西里》、《圖雅的婚事》等由第六代導演完成的作品。真正以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工作者視角展現(xiàn)的原生態(tài)的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如夜空中的繁星,遙相呼應,星星點點,似乎還在等待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然而可喜的是,在院線片猛烈夾擊的當下,我們依然能有幸看到這樣的佳作。

  導演萬瑪才旦2002年就以短片《靜靜的嘛呢石》獲得多個獎項和好評,新作《五彩神箭》則剛剛獲得第1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金爵獎最佳影片的提名、金爵獎最佳攝影獎。在電影敘事方面,本片與好萊塢經典敘事結構不謀而合,人物性格與沖突的設置、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走向,都是非常規(guī)整的劇情片模式。比如主人公由叛逆到成熟,由驕傲的不馴者到敬重神靈與傳統(tǒng)的技藝傳承者,印證著古今中外關于“成熟”這一過程的詮釋。將不同階段的幾次比賽,用不同的形式,展現(xiàn)出劍拔弩張的緊張感,在節(jié)奏上層層遞進,最終得以升華,也非常符合觀眾的觀影習慣。《五彩神箭》在向主流的靠攏中,似乎為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提供了一條可供學習的道路。既具有世界性,又不失民族性,何樂而不為呢?

  在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的創(chuàng)作形式上,《德吉德》開創(chuàng)了另一種具有藝術想象力的模式。《德吉德》是一部紀錄片式的電影,沒有花哨的調度與敘事化的蒙太奇,鏡頭始終顯得冷靜而客觀。如果不是幾次類似“穿幫鏡頭”的持鏡者畫外音,我們幾乎意識不到有“外人”的存在。鏡頭并不指引或間接暗示某些訊息,而是完全跟著人物的一舉一動,追隨著蒙古包內外的世界。飾演主人公德吉德的女演員并非職業(yè)演員,她只是草原上一個普通的牧民,也正因如此,片中對勞動細節(jié)的表現(xiàn),也分外自然而真實,一舉一動都嫻熟似家常,那是受過訓練的專業(yè)演員也無法準確傳達的從容。在敘事層面,《德吉德》也摒棄了一切生硬的規(guī)則和套路,如一幅徐徐展開的草原畫卷,沒有尖峰時刻的刺激,卻有細水長流的精彩,散發(fā)著引人入勝的魔力。

  《伊犁河》在時間和地域上跨度之大、景色風情之優(yōu)美壯闊、音樂之情感磅礴,都有史詩電影的潛質。但與傳統(tǒng)的英雄史詩電影不同,《伊犁河》講述了因時代變遷而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兩對家庭的心靈史詩。整部影片是一個大的閃回,抒情的細節(jié)勾起了我們對故事發(fā)展的好奇。當影片落幕,我們?yōu)橹魅斯谋瘹g離合扼腕嘆息,也見證了愛的偉大與極致。也正是這種特質,讓本片區(qū)別于普通的劇情電影,產生了超越民族的國際視野和深切的人文關懷。

  與北方的深沉大氣相比,拍攝于貴州的《侗族大歌》則處處透露著南方的鐘靈毓秀。安詳?shù)墓沛?zhèn),玲瓏的山水,悅耳的歌聲,整部影片的基調是婉約的,故事情節(jié)也充滿著中國獨有的千回百轉、柔腸寸斷?!秳⑷恪分蟮囊悦窀柙貫橹鞯纳贁?shù)民族題材電影,還沒有哪一部真正調動起了全民熱情,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歷時4年打造的《侗族大歌》在各方面都顯露出再續(xù)經典的雄心,也表現(xiàn)了精心制作的誠意。也許,它會成為民族題材電影中一個嶄新的類型,一次豐富的創(chuàng)造。

  電影《伊犁河》劇照

鏈接:

  第六屆北京民族電影展故事片展映

  本屆民族電影展共展映故事片11部,其中《公主為奴》(蒙古族)、《五彩神箭》(藏族)、《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裕固族)、《遷徙》(羌族)這4部影片各放映5場,由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組委會向社會售票。

  本屆民族電影展選取《啟功》作為開幕影片。據(jù)北京民族電影展主席牛頌介紹,這一方面是因為啟功作為滿族愛新覺羅家族的代表人物,為民族團結和文化傳承做出了卓越貢獻;另一方面是導演丁蔭楠等人拍攝這部大師傳記影片所體現(xiàn)出的文化使命感,具有示范意義。

  4部民族電影向社會公開售票放映,標志著民族題材電影質量的提升。其中,表現(xiàn)青海尖扎地區(qū)藏族傳統(tǒng)射箭文化的《五彩神箭》,曾入圍上海電影節(jié)金爵獎;《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聚焦生態(tài)變遷和裕固族文化傳承,入圍柏林電影節(jié)“新生代”單元。這些影片之前已在業(yè)界獲得了好評。

  除了展映部分,設在中華世紀壇的北京民族電影展展位,還邀請了多位嘉賓進行訪談,包括《公主為奴》、《海鷗老人》、《劍河》等影片的主創(chuàng),民族志紀錄片的導演、研究者等。此外,《古格王朝》、《樓蘭》、《狼女》、《十萬大山》等電影項目進行了現(xiàn)場簽約。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圖或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