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先民原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以父系家族成員組成部落的形式群體居住。明清以來,隨著土族逐步由游牧生活轉向農(nóng)業(yè)定居生活,居住習慣變?yōu)橐圆柯錇橹行模圩寰幼≡诤恿鲀砂哆m宜農(nóng)業(yè)耕種的地方,并形成了許多定居的土族村落。在農(nóng)業(yè)耕作的同時,土族還圈養(yǎng)大批羊、馬、牛?;ブ吞熳M磷宓拇迓浞Q為“阿寅勒”?!鞍⒁铡弊畛醯囊馑际菓?,是由土族先民從集體游牧轉變?yōu)閭€體游牧而形成的。后來由于自身不斷繁衍,“阿寅勒”失去了戶的意義,變成群體意義的村莊。不同地區(qū)對村莊的叫法不同,如三川土族將村落叫做“依么”。
土族傳統(tǒng)民居 劉軍供圖
土族建筑文化極具特點。一般各家都有庭院,土語叫“日麻”。庭院內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廁所、菜園和打谷場,正中有一圓槺,用來栓牲口,圓槺中間豎著麻尼旗桿。房屋建筑多為平房,系土木結構。房子平頂可儲放糧草。門框、門楣、扎口板、柱頭等都雕刻有象征牛羊健壯、五谷豐登的各種花紋圖案,不著色,美觀大方。房屋布局一般是三間房為一組。正房建在與大門相對的位置,院落如果坐北向南,則北房為主房,院落如果坐南向北,則南房為主房。東房一般為廚房,與廚房相連的房即與鍋臺連炕的房常為客房。土族家庭中,長輩或長房一般住正房,未婚青年男子與已婚者另居。
青海同仁郭麻日土族特色民居 老鐵供圖
主房多用來供神,中堂擺一堆大紅面柜,上置吉祥箭、佛龕或其他供器。廚房鍋灶或案板上方為灶神之位。屋內陳設家居有衣柜、貨架、面柜、沙炕、木板炕、打泥炕。有一種俗稱“鍋臺連炕”的打泥炕,土語稱“禿光”,是一種與鍋臺連在一起的土炕。土族人把廚房設在東房,鍋臺筑在居中的一間里,緊挨鍋臺(忌坐西向東)后面的一間房里盤上打泥炕。在灶與炕之間砌一堵矮土墻,叫“攔炕”,煙道經(jīng)過炕下后才能通往煙囪。平時做飯、燒水時,余熱可使土炕變得暖烘烘的,可謂一舉兩得。平時,炕上不鋪氈,上炕不脫鞋,一家老小都坐在炕上吃飯、休息。如果有客人來,則要鋪上氈讓客人坐在上方。
參考資料:張生寅,胡芳,楊軍編著《中華民族全書·中國土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